鑲珹古董珠寶CROSSROADS Antiques

JEWELRY BLOG

浪漫與歷史復興珠寶

1867 年世界博覽會期間在杜樂麗宮舉行的官方慶典(局部),1867,Henri Charles Antoine,法國 大皇宮(貢比涅地區)。
感性時代,如果我們的語言是珠寶

 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,由法國大革命拉開序幕,歐洲經歷了一段動盪的時期,在拿破崙 (Napoléon Bonaparte,在位1804 -1814與1815)的崛起與殞落之後,法國又發生了兩次波旁王朝的復辟與革命,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也陸續有動亂的消息傳出,與此同時,隔著英吉利海峽,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展開,對往後人類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。

  大環境的變革也催生了新的思潮—浪漫主義 (Romanticism) ,反思啟蒙時代 (Age of Enlightenment) 以來對理性的追求與信念,浪漫主義在美學上重視個體感性的發掘與表達,不拘泥於單一風格,涵蓋範圍甚廣,而世紀之初時局的不安,也讓人有了想要通過藝術暫時從現實中遁隱到古往、異國、自然之美中的憧憬,這恰好也是浪漫主義藝術中經常出現的主題。雖然上述主要討論對象是純藝術領域,但「浪漫」的精神之於此時期的珠寶藝術,亦有可相互映照之處,多愁善感的珠寶風尚,由上個世紀一脈相承而來,在19世紀被更加地發揚光大,其所關懷的情感,可以是親情、友情、愛情、信仰,更廣義來說,也包含了人們對過往的懷想與對自然的嚮往。

  19世紀最初的歲月,新古典主義 (Neoclassicism)1 仍然流行,當拿破崙於1804年稱帝,這位平民出身的「法國人民的皇帝」,希冀借助歷史中輝煌的典範重新建立起帝國統治者的威嚴,他積極借鑒希臘羅馬藝術打造自己的帝政風格 (Empire Style),珠寶也習仿了古典金飾,除了貴重寶石,浮雕寶石 (Cameo) 也受到極大的追捧。

左:約瑟芬皇后(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 ,在位1804-1810)佩戴浮雕寶⽯冠冕與項鍊。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 肖像(局部),1808,Andrea Appiani,Sothebys 網站收錄。  右:據信為約瑟芬皇后肖像畫之同一頂后冠,近期於倫敦被拍賣並創下歷史天價。

  相對於帝政風格的莊嚴,另一種有趣的社會氛圍在19世紀也已儼然成形,大眾對象徵性的迷信熱情高漲,是故賦予各式寶石的特殊意涵如誕生石等被大力宣傳,以寶石名稱字首拼排愛語的珠寶 (Acrostic Jewelry) 盛行,還有各種別具意義的圖案,如出自神話典故的愛神與箭矢、象徵情誼堅定的交握雙手、愛心、大自然的花草果實、鳥蛇等動物、昆蟲等,有時也與銘刻箴言搭配。而其他相對更個人化的表達,如將思念之人的一縷髪絲收藏在掛墜小匣內隨身佩帶、讓情人的眼神與你相隨的戀人之眼(Lover's Eye)珠寶等,也都頗具代表性。紀念過世親人的哀悼珠寶 (Mourning Jewelry),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紀,除了懷殤,也是「人終將一死」(Memento mori) 的提醒,主要以黑色材質以及毛髮編織等製作,微型肖像畫在思念生者與哀悼亡者的珠寶中均常見。

愛心匣盒掛墜。Sarah Wolff 肖像(局部),1821,Christoffer Wilhelm Eckersberg,私人收藏。
琺瑯靈蛇(智慧、愛情)與可能為常春藤(友誼、永恆的愛情)。 Luiza Pesjak II 肖像(局部),1850,Michael Stroy,私人收藏。
微型肖像畫。Amélie of Leuchtenberg-Beauharnais肖像(局部),1830s,葡萄牙 克盧什宮。

  而在世紀初的希臘羅馬復古風潮之後,中世紀的歌德、拜占庭珠寶與文藝復興珠寶也都相繼得到歡迎,遠古文明與異域文化的影響亦持續滲透,從早先拿破崙征戰埃及引發的關注,到世紀中期因西元前義大利伊特拉斯坎文明 (Etruscan Civilization)、兩河流域亞述帝國 (Assyria Empire) 宮殿遺址等考古成果的激發,當代金匠們找回了失傳的古老技術,考古珠寶 (Archaeological Jewellery) 應運而生;而19世紀歐洲列強在亞非勢力的擴張以及愈發頻繁文化交流,也都為珠寶的創新挹注了能量。 

拜占庭風格手鍊與文藝復興風格胸針。Madame Moitessier 肖像(局部),1856,Jean-Auguste-Dominique Ingres,英國 國家藝廊。
伊特拉斯坎風格考古珠寶。 Bocca Baciata 肖像(局部),1859,Dante Gabriel Rossetti,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。
亞述考古遺址出土玉髓滾筒印章鑲嵌製作。Lady Layard 肖像(局部),1870,Vicente Palmaroli,英國 大英博物館。

  綜觀19世紀,珠寶受到多種風格的影響和啟發,但其中佔據極大比重的,仍是擷選自大自然靈感的珠寶,有著花語與象徵意義的浪漫投射,更有時人對植物學、自然史的關心,寫實可辨的花葉漿果珠寶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深受喜愛,並愈發精緻華麗。而除了有機的花樣,有機材質的使用也更加廣泛多元,玳瑁、象牙、獸角、獸骨、珊瑚、螺貝等自不必多言,由昆蟲或蜂鳥標本製作的珠寶,反映出部分自然愛好者走向異趣的探索。

安置了彈簧功能機關的顫動 (En Tremblant) 設計,從18世紀開始經常被用於花卉、鷺羽造型鑽石胸針、頭飾上,於19世紀下半葉又再次流行。Marie Christine 肖像(局部),c.1765,Martin van Meytens,奧地利 美泉宮。
在花葉珠寶下連綴可拆卸的鑽石流蘇 (En Pampille),比擬從花瓣葉梢滴落的雨絲,是19世紀中期以來的暢銷款式。醋栗葉簇套組(原為尤金妮皇后所有,非完整), Bapst ,c.1855,美國 大都會歌劇院部分收藏。

  拿破崙三世 (Napoléon III,在位1852-1870) 於1852年循其祖父的模式,發動政變稱帝,因而19世紀下半葉帝政珠寶無意外的回歸,加入時下各種風格珠寶之列,而新任的皇后尤金妮 (Eugénie de Montijo,在位1853-1870) 特別欣賞瑪麗·安東尼 (Marie Antoinette,在位1774-1792) 的品味,於是,18世紀晚期凡爾賽宮廷的氣派奢華重現,再次成為時尚的中心,在一片繁榮與隱藏於表相下的不安之中,世紀末的腳步也悄悄到來了。 

本⽂所使⽤之圖像來源於出版圖書與網路公開資料,如若侵犯到您的權益,請與我們聯繫。


1 新古典主義興起於18世紀中期,⼀⽅⾯是對當時已發展至極致⽽愈發浮華的巴洛克 (Baroque) 與洛可可 (Rococo) 藝術的反動,另⼀⽅⾯龐⾙古城的發掘激發了對於古代繁盛⽂明的熱情,同時也與啟蒙運動 (Enlightenment) 、理性主義 (Rationalism) 的思想相輔相成,都促使了這個起源於羅⾺的復古運動在歐洲的⾼度傳播。

#伊特拉斯坎復興風格 #浪漫主義時期

推薦收藏

更多文章